法西斯主义不是历史中凭空出现,而是在民粹主义浪潮中慢慢生长出来的。当国家遭遇经济困境、社会分化、外部压力时,一些政治力量会抓住民众的不安与愤怒,把它塑造成民族自豪的口号,甚至制造外部敌人,激起群体的情绪。这种方式短期内确实能凝聚人心,让社会看起来团结一致,但它往往以牺牲理性与多元为代价,最终推动政治走向极端化与专制化。意大利法西斯政权、纳粹德国、军国主义日本帝国,都是这样一步步走向深渊,终至毁灭。

在中国的过往与当今,我们也能看到法西斯主义的影子。抗日战争和第二次国共内战期间,中国共产党就以掺杂了左翼共产主义,爱国主义和民族主义的理念裹挟了中国民意,在大陆扼杀了本可逐渐转向民主共和的中华民国,自己却没能完成实质上的共和制政府架构。如今,这个政体在经济下行导致的认可度下降的危机感下,采取一系列典型威权政体的集权措施。比如,大力强调民族复兴与文化自信,却使得国民对外部世界的不信任不断加深;舆论环境中,鼓励一致的声音,却边缘化不同的声音;面对复杂的社会问题,更多依赖强有力的行政指令去迅速解决,而不是耐心地让各方协商、寻找共识。这些做法确实能在短时间内维持稳定、推动政策,但也在悄悄削弱制度的制衡力和社会的多元活力。
如果这种趋势不加以纠正,民族主义会被过度利用,个人的自由与权利会被逐步压缩,监督权力的机制会失效,而当整个社会被情绪裹挟、权力失去约束时,中共政府可能由其名义上的左翼威权式国家社会主义形态,转向极右翼法西斯主义,历史的悲剧可能重演。
我们必须记住:真正强大的国家,不是靠单一的声音维持团结,而是能容纳不同的声音、保持制度的开放与理性、以及对基本人权的尊重。守住这份底线,不只是为了避免重蹈覆辙,更是为了让我们的未来,有自由、有尊严、有希望。
赖生文
2025年9月15日发表
(2025年9月9日,在美国纽约法拉盛喜来登酒店7楼会议厅,中国自由民主党举办【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大会上的发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