蒋经国1986年接见美国《华盛顿邮报》发行人葛兰姆女士,说出次年将开放报禁。台湾前总统马英九(图中)时为现场翻译。
1月13日是台湾前总统蒋经国的忌日,虽然已经去世20多年,但是到了现在还是有许多人把现任的总统与他对比。
蒋经国如今最为人津津乐道的莫过于他在台湾推行民主,使得台湾被称为“华人世界最民主的地方”。
在蒋经国去世后接任总统的李登辉就曾经多次指出,如果不是蒋经国打下了基础,接任者就很难落实在台湾推行民主。
众所周知,蒋经国是蒋介石的儿子,而蒋介石在1975年去世之前也就已经有计划地安排蒋经国在其身后接班。
表面上看,蒋经国生前几乎是党政军情一把抓、大权在握的样子,但是从他去世之后。国民党发生的权力斗争来看,其实似乎也并非如此。
“太子爷”的政治手段
蒋经国执政期间,党内的保守势力依旧相当庞大,而且根据后来解密的文件和口述历史来看,当年蒋经国在接班初期也很难大幅度改革、推行民主。
但是蒋经国采取的是逐步、分阶段地和保守势力对抗;以开放老兵返乡探亲为例,老兵能够拿着标语走上街头抗争,后面如果没有一定的授意和鼓励,在那个戒严时代几乎是一种不可能的事情。
接下来就是从老兵返乡探亲变成了外省人返乡探亲、逐渐地成了如今的两岸往来。
蒋经国在推行台湾民主方面似乎也是采取了类似的方法,从解除报禁、党禁开始,改善了当年所谓“党外”反国民党力量的生存空间。
至于蒋经国为何在晚年决定施行民主?这个问题有很多不同的揣测,没有定论,有的说,是受到了来自美国的压力,也有的说蒋经国见到民主是大势所趋,所以不得不而为之。
除了先前提到的李登辉,曾经被视为蒋经国亲信的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就算到现在,很多台湾政治人物都还是推崇蒋经国“勇于在台湾推行民主”,无须质疑蒋经国在台湾推行民主的决心。
对那些在蒋经国执政期间受到过打压的人而言,他们则是怀疑蒋经国是否真有推行民主的决心,例如曾经因为美丽岛事件而受到军法审判、以叛乱罪名被判入狱十多年的姚嘉文就说过“蒋经国只干过一件好事,就是死得早”。
蒋经国执政的时候,国民党拥有大笔的党产、党政军掌握了电视、电台、报纸等等媒体,在逐渐放松之前,异议人士几乎是没有发表言论的空间。
时空背景与环境因素
不能否认的是蒋经国任内曾经发生中坜事件、美丽岛事件,而当局当时也是大力追捕和打压当时的“党外”。
但是每次提到台湾最令人怀念的总统,蒋经国总是排名第一,以前台湾的媒体就分析说,很可能这是因为蒋经国从担任行政院院长开始,就时常与民间接触,他会突然出现在街头的小摊、食肆,他那随意饮食的做法让人印象深刻。
蒋经国执政期间对公务人员要求甚严,吃饭推行“梅花餐”(五菜一汤)、婚宴不得超过十桌、不得出入“不正当场所”、鼓励穿青年装等等,起码表面上那个时候的公务人员相对“廉洁”,那个年代也让民众耳目一新。
另外就是虽然国民党内也有不服从他的势力,但是蔣經囯到底还是某些人口中所說的“太子”,他在施政上挥洒的空间,自然也是他人难以比拟的。
台湾前内政部长李鸿源在他新出版的书中就提到,如今就算是蒋经国执政时担任行政院长的孙运璿也应付不了现在的台湾政治。
这似乎说明了时空环境不同是蒋经国当年能够成功地在台湾打开民主大门的主要原因之一,而施政的果断除了来自养成背景之外,他那不能挑战的血统,多少也有所影响。
所以有台湾的媒体评论说,现在已经不可能再出现蒋经国这种政治人物了,但是“因为蒋经国打下的基础,现在的台湾的民主已经走上了制度化”,“执政者也要记得,选民会以选票教训无能或者无良的执政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