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国AI呈现出虚假繁荣,与结构性失衡并存的矛盾局面。关于AI投资狂潮,金沙江的朱啸虎表态,正批量退出人形机器人公司。关于宇树这类公司,“谁会花十几万,买一个机器人去干这些活?”
而北京大学人工智能研究院院长朱松纯的批判,比朱啸虎更直接:DeepSeek等虽获得资本狂热追捧,形成了“押宝大模型即押注未来”的群体共识,但这种表面热闹,掩盖着基础研究的严重薄弱。 目前中国AI算力中心的重复建设,导致资源严重浪费,平均利用率不足20%。亚洲金融(AsiaFinance)发现,这与之前的芯片投资严重低效雷同。
朱松纯说,教育领域同样存在泡沫化倾向,38%的高校人工智能学院院长缺乏核心AI研究背景,这暴露出产学研链条的深层断裂。创新层面呈现明显的“头重脚轻”特征,当前过度集中于算法优化与工程部署等应用层,而在智能本质探究、认知理论构建等基础领域近乎空白。 现在国内AI领域的现状:表面热闹,实质混乱。
当下,政府机构、公众、甚至媒体,对人工智能的理解严重不足。未来AI最难解的问题在于文科关注的社会复杂系统,如人口、政策、文明与价值观。由于目前无法有效建模和实验,学界多依赖事后分析,预测能力接近于0。这种困境的根源在于认知的严重偏差。朱松纯强调,中国AI领域存在三大认知误区:
1,把“AI for Science"等同于智能本质研究,忽视了对人类认知机制的深层次探索;
2,简单归咎于西方技术封锁导致的"卡脖子"困境,却回避了本土基础理论原创性不足的根本问题;
3,过度神话企业创新神话,部分所谓"六小龙"企业估值泡沫化现象严重,市盈率超百倍却缺乏可持续商业模式,这种舆论导向导致学术界在基础研究中的核心作用被系统性低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