各位同仁、同志们:
抗日战争是中华民族历史上最为惨烈、最为艰苦的一场民族解放战争,也是世界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这场历时十四年的民族抗战中,中国付出了巨大的牺牲,最终取得了来之不易的胜利。回顾历史,我们必须全面而客观地认识国共两党在抗战中的不同贡献。

一、国民党的贡献
• 正面战场的主力作用
抗战全面爆发后,国民党军队承担了正面战场的绝大部分任务。自 1937 年淞沪会战起,到台儿庄大捷、武汉会战、长沙会战等一系列大型战役,国民党军队同日本正规军进行了正面交锋,付出了数百万将士牺牲的巨大代价。
• 战略牵制与国际影响
中国战场长期牵制了日本三分之一以上的陆军兵力,为苏联远东安全和太平洋战场的转折争取了时间。国民政府积极开展外交,争取到苏联的援助和美国的租借法案支持,并以重庆为中心维持了国家政权与国际法统地位。

二、共产党的贡献
• 敌后战场的开辟与坚持
八路军、新四军深入敌后,依靠广大民众开展游击战、破袭战,广泛开展“地道战”“地雷战”等灵活战术。抗日根据地最大时超过百万平方公里,人口上亿,为持久抗战提供了广阔空间。
• 发动群众与人民战争
共产党提出“全面抗战”“人民战争”的思想,实行减租减息等政策,改善农民生活,赢得民心,使根据地能够长期坚持下去,形成全民抗战的坚实基础。
• 精神引领与战略指导
毛泽东提出“持久战”的战略思想,既揭示了中国抗战的长期性,又极大鼓舞了民族的抗战信心,为胜利提供了理论指导和精神动力。

三、历史的综合评价
中国抗战的胜利是全民族共同奋斗的结果:
• 国民党在正面战场上牵制了日本的大部分兵力,承担了国家法统和国际外交代表的职责;
• 共产党在敌后战场开辟了广泛的根据地,动员了最广大人民群众,提供了持久抗战的社会与政治基础。
可以说,没有国民党在正面战场的坚守,中国可能早已沦亡;没有共产党在敌后战场的坚持,抗战也难以持久。 两党在不同战场、以不同方式所作出的贡献,共同汇聚成中华民族最后的胜利。

四、历史的启示
今天我们重温这段历史,不是为了比较谁的功劳更大,而是要铭记:
• 民族团结是战胜强敌的关键;
• 正面战场与敌后战场的互为支撑,是抗战胜利的根本保障;
• 历史昭示我们,在任何外来侵略和挑战面前,中华民族必须以团结和坚韧来赢得未来。
各位朋友,八十年前,中国人民用鲜血和牺牲换来了抗战的胜利。今天我们纪念这段历史,既是缅怀先烈,更是为了警醒当下、启迪未来:唯有团结与坚守,才能守护来之不易的和平。
法西斯战争胜利 80 周年,对当下,现在不稳定的国际社会,乃至于新的法西斯主义的抬头有什么样的意义?
纪念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对当下不稳定的国际社会以及应对新法西斯主义抬头具有重要意义,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 维护国际秩序 :二战胜利后,国际社会建立了以联合国为核心的国际体系,确立了当代国际关系的基本准则。纪念胜利80周年,有助于强调维护这一国际秩序的重要性,抵制单边主义和霸权主义,反对任何企图破坏战后国际秩序的行为,从而为世界和平与稳定提供保障。
- 警惕法西斯主义抬头 :当前,新法西斯主义思潮有所抬头,一些国家出现了美化侵略、否认战争罪行等现象。纪念反法西斯战争胜利80周年,能够通过展示真实的历史,揭露法西斯主义的本质和危害,有力地回击历史修正主义,防止新法西斯主义的蔓延和发展。
- 弘扬和平理念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正义战胜邪恶的伟大胜利,纪念这一胜利可以让人们铭记战争的残酷,珍惜来之不易的和平。在当今国际形势不稳定的情况下,弘扬和平、发展、合作、共赢的理念,有助于推动各国通过对话和协商解决国际争端,避免冲突和战争的发生。
- 促进国际合作 :反法西斯战争的胜利是世界各国共同努力的结果,纪念胜利80周年可以唤起各国对国际合作重要性的认识。面对当前气候变化、恐怖主义、疾病传播等全球性挑战,各国需要加强合作,共同应对,就像在反法西斯战争中那样,团结一心,共同维护人类的共同利益。
- 增强民族凝聚力 :对于各个参与反法西斯战争的国家来说,纪念胜利80周年是对本国人民爱国精神和民族精神的一次弘扬和传承。它可以让人们铭记先辈们的牺牲和奉献,增强民族自豪感和凝聚力,激励当代人在面对困难和挑战时,保持坚韧不拔的精神。
纪念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对本党对曾经的历史是一次再认识。国民革命在反侵略反法西斯的斗争受到了重大挫折。本党希望响应当年孙先生的号召,希望联合国民党中继续坚持北伐精神的同仁,共同努力,将未完成的北伐事业进行下去。现在大陆,台湾的极端民族主义思想有所抬头,中国在经济,军事,文化上向全球扩张,在言论,网络上充斥着极端民族主义的语言,在外交上采取战狼外交,处处体现出唯我独尊,傲视天下的霸权形态。
我们希望在纪念反法西斯胜利80周年之际,提醒国人,和平,民主,自由才是人类的幸福灯塔,是我们的生存之道。
中国自由民主党(Liberty Democracy Party of China)
主席 陈明
2025年9月9日
美国纽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