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析一国资本的去留,必须先说三驾马车。
消费、投资和出口历来是拉动中国经济增长的三架马车,支撑了中国30多年的经济繁荣。然而,情况正在悄悄起变化,寒风乍起,起于秋萍之末。
高企的房价透支了居民的消费能力,教育医疗养老等高额支出降限制了居民日常消费,“消费”这架马车先天不足,体弱多病;国内地租、工资和税费(包含养老、医疗等五险一金的支出)等不断攀升,人民币挂钩美元,近十年来被动升值,中国的生产成本远超东南亚、非洲、南美等出口加工国,直追美国,目前外资正在大规模从中国撤退,沿海加工工厂正在成片倒闭,工人大面积失业,贸易顺差不断降低,“出口”这驾马车基本倒掉。
再看我们引以为豪的第三架马车——“投资”,包括政府公共部门和民间私营部门。投资拉动经济增长是30多年来,我们学习凯恩斯经济学一个重要的经验,可惜我们只学其表,忽略了模型成立的重要前提,导致出现了如今困局。
08年次贷危机后,我们继续采取大放水的4万亿投资,后来的10万亿信贷进行强刺激,启动核动力印钞机,疯狂印钞,地方政府为了政绩不仅不淘汰过剩产能,反而顶风上项目,对一个生病的人连续注射强心针,其结果不言而喻。当前,中国的M2基本等于美国加上欧盟的M2总量,而经济规模只有总量的四分之一。然而,疯狂膨胀的M2都涌向了房地产、煤炭、钢铁、基础设施等过剩产能,涌向风险极高的P2P理财产品,资金进入黑洞无法回流,业无法产生利润,成为“死钱”沉淀下来;反而急需资金的制造业缺乏资金续命,货币超发推高物价,企业成本直线上升,高杠杆负债激增,众多经济堰塞湖悬于头顶,破解无方,让人胆战心惊。
中国的私企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最有价值的部分,虽然在夹缝中生长,背负着原罪,但应是中国未来经济的希望。然而在多年的“国进民退”的浪潮中,特别是“理直气壮做大做强国企”的口号声中,中国的私企已是走到尽头,不仅无钱可赚,甚至出现普遍亏损倒闭,资本撤离也是意料之中的。
据美国《华尔街日报》网站报道,美国企业研究所一项新的调查发现,截至6月份,中国企业投资了近290亿美元,已打破了之前在2014年创下的全年投资纪录。
这种井喷具有不少意味深长的特点:几乎所有的钱都在流向并购,而不是新建设施;中国私企的海外投资额首次超过国企;美国作为投资目的地日益受到欢迎,迄今为止,2016年中国的投资额比去年同期增加2/3,中国总投资额中的1/3流向美国。
近日,中国6月制造业投资和民间投资增速比1-5月份回落1.1个百分点,首现负增长,拐点已经出现,私企在国内的投资出现断崖式下跌,让人警醒。个人认为,原因如下:
1、业务转移。当前国内经济形势不容乐观,成本太高,实业做不下去,房地产处于历史高位,股市、债券、P2P都存在很高的风险,放眼神州,私营企业找不到赚钱的领域,民营资本失去了改革之初的激情和自信,人民币资产也正在失去其投资价值。“东方不亮西方亮”,为此,将投资目光转向海外,特别是正处于经济上升周期的美国,寻找适当的机会也就是理所当然。
2、资产转移。由于《宪法》和《民法》在私营业主产权方面保护较弱,导致今年来频频出现私营业主工厂被公权和腐败官员侵吞、上诉无门等现象,让背负“原罪”发家的私营业主普遍不安,担心哪一天一觉醒来,资产被强行充公,锒铛入狱。转移资产,移民海外,确保人身和财产安全,为子孙留下一笔财富,是精明的私营业主都能想到的办法。
3、对人民币资产贬值的恐惧。2015年下半年以来,人民币贬值压力增大,8月11、12两日人民币对美元大幅贬值3%,震动全球;2016年5月份以来,人民币对美元开启了新一轮的贬值通道,今天在岸人民币对美元跌破央妈长期坚守的6.70关口,创逾5年新低。在境外做空人民币的对冲基金和国内各路资本出逃的双重夹击下,“”“央妈显得”束手无策,狼狈不堪,“人民币没有贬值的基础”这句话也被浓缩成一个成语“人无贬基”,成为笑谈。
在美元加息预期和制造业回流的影响下,全球市场吹响了美元资金回流美国的集结号,新一轮美元计价的资产将进入为期十年的上升周期。在此预期下,巴西、印度、俄罗斯、墨西哥、土耳其、南非、韩国等国资产价格也会受到冲击,人民币资产为代表的新兴市场国家资产将会被大幅抛售,资本外流将会成为今后一个时期“央妈”要面对的头号难题。
特别是2016年1到5月数据,中国实际利用外资为542亿美元,但是,中国对外直接投资则为735亿美元,非金融类对外投资方面开始形成逆差,对外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要远高于外商直接投资的增长速度。另外,中国许多民营企业和个人对外投资,从地下钱庄汇出或者边境携带出去等方式流出,并没有进入国家的统计范围,资金出逃可见以斑。
在此大背景下,大民币资产就像一艘正在沉没的“泰坦尼克号”,美元资产成为暴风雨来临的救生圈,国企、民营和家庭抢购的救生圈,不计成本抢购美元计价资产,也就不足为奇。
版权归作者所有。如原创作者看到,欢迎给hopedialogue@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