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个民族被野蛮征服是灾祸
2、不懂野蛮含义,不能谈华夷之辨和宋元明清换代
2.1、蛮族专事制造人类文明灾难
2.2、国外学者对蛮族野蛮的描述
2.3、野蛮风俗在现代社会的残留
4、为什么要严厉批判满清?
4.1、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
4.2、惨无人道的沿海迁界
4.3、满清统治的殖民本质
5、先进亡于野蛮:蛮族破坏之故
5.1、为什么先进的华夏会亡于满清?
5.2、欧洲沉伦:蛮族灭西罗马帝国
资料注释
2、不懂野蛮含义,不能谈华夷之辨和宋元明清换代
2.1、蛮族专事制造人类文明灾难
很多人谈到民族问题时,总是自然而然地站到少数民族或古代少数民族的立场上,千方百计地照顾少数民族的感情。这本是大哥照顾小弟的美德,但如果以为只要这样就是尊重历史事实,就能实现民族团结,未免天真和想当然。
他们这样做,一是混淆了总结历史经验、牢记历史教训与当代民族融合与发展之间的关系,实际上元清问题所引发的争论,更多的是汉族人与汉族人之间“汉汉之争”,除了极端个别者有将历史问题直接与当代联系起来,大部分人还是能够分清历史与现实;二是严重地低估了古代民族压迫对人类文明进步的危害,严重地低估了古代北方民族落后、野蛮与残暴的详情,意味着史观之虚无;三是忽视了文史学界为元清歌功颂德的力量更多是来源于汉族内部这一客观事实,批判元清的主要工作是要解决思想认识问题;四是不知道只有真正地尊重历史事实,才能充分地认识到民族压迫的危害,才能深刻地意识到相互关爱、相互尊重的精神和努力(而非劫掠、破坏等不尊重基本人权和人类劳动的思想)是促进社会和谐和国家进步的思想源泉。
下面来看,我们经常提到古代某某民族野蛮,究竟这“野蛮”是什么含义,是仅仅体现了我们在文化上高贵冷艳的歧视,还是对其反人类、反文明的兽类暴行的高度概括?
称游牧民族为蛮族绝不仅仅是出于文化歧视,而是人类文明的哭泣与控诉。游牧民族本身除畜牧业,不断地进行迁徙、放牧外,很少从事其他方面的生产劳动,发明创造、工商贸易、文化发展更是少之又少。游牧民族政权通常是军政合一、兵民合一,他们组织严密、能征善战。游牧民们只要被组织起来就是天然的军队。
因此,包括蛮族入侵在内的破坏行为给人类文明带来了深重的灾难。以中国为例,古代长城的根本作用就是阻碍游牧民族的侵入和劫掠,即使如此,中国还是屡受北方游牧民族之害——女真金国侵宋给中原人民带来巨大灾难,“东及沂、密,西至曹、濮、兖、郓,南至陈、蔡、汝、颖,北至河朔,皆被其害,杀人如刈麻,臭闻数百里,淮泗之间亦荡然矣。”又如蒙古,1227年灭西夏,1234年灭金,1276年灭南宋,在长达半个世纪的时间里,蒙古军所到之处,烧杀掳掠,加上瘟疫、饥荒,导致人口严重损失。到1236年,原金国统治的北方地区人口户数只有金鼎盛时期的13%,……在(原)南宋地区,四川1290年人口只有南宋时期1223年4%!1290年全国人口只有蒙古入侵前的13世纪初宋、金西夏三国人口的一半![32]
蒙元初年曾有蒙古将领向元主窝阔台建议:“汉人无补于国,可悉空其人以为牧地”,即杀光汉人、把耕地都变成牧场。其将汉人种族灭绝的计划最未最终实施,但为了减少汉人人口,直至元末仍有在渤海湾一带将全村汉人男子扔海淹死的事情发生。并有将王、张、李、赵、刘五姓汉人全部灭绝的朝议,历史上游牧蒙古族之野蛮可见一斑。
清史专家李鸿彬在《清入关前满洲的社会性质》中认为满洲社会到康熙年间才从奴隶制过渡为封建制:
16世纪70年代以前,建州女真氏族社会逐渐瓦解,开始进入早期奴隶制社会。
其奴隶来源,一方面是“剽掠上国(即明朝)边氓,做奴使唤”;一方面是“虏汉人互相买卖使唤”,两者皆为汉族。
建州女真的奴隶制是种族奴隶制。据朝鲜《李朝实录》记载:“野人(即建州女真)之俗,不相为奴,必虏汉人互相买卖使唤”,这说明在女真人之间是“不相为奴”的,奴隶都是汉人。……每个家庭的奴隶人数并不多,一般是几名或十几名。
16世纪80年代后,满洲社会则处于庄园奴隶制发展时期。
天命六年(1621),后金占领辽沈地区后,向封建农奴制过渡。
(满洲社会)由奴隶制向封建制过渡是长期的、复杂的,大约经历了半个多世纪,到康熙年间才完成。[33]
赵丰年老师总结历史时说:
我们应该记住,中国北方游牧民族是的贵族势力不断对汉民族地区的掠夺、迫害、屠杀甚至种族清洗,是两千多年来华夏文明不断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挫折和暂时倒退的罪魁祸首。历史上仅仅唐、宋、元三个期间,中国就先后被北方游牧民族屠杀了上亿人口。据有的日本学者估计,在五胡乱华的几百年间,中国先后遇害的人民数目达到两亿以上。所以我们可以毫不夸张的估计,中国两千年以来在游牧民族的屠刀下,有数亿人口丧生。中国在游牧民族铁蹄下丧失的,不仅仅是生命,而且是这些生命带走的文化、技术和追求文明的人文意识。[34]
2.2、国外学者对蛮族野蛮的描述
在这里,我不再一味堆积蒙元满清统治中国的控诉史料(网络上已有不少),而用国外的特别是西欧的资料来说明。
恩格斯《家庭、私有制和国家的起源》中形容野蛮民族:
邻人的财富刺激了各部族的贪欲,获得财富已成为他们最重要的生活目的之一了。他们是野蛮人:掠夺在他们看来是比劳动更容易甚至更荣誉的事情。以前进行战争,只是为了对侵犯进行报复,或者是为了扩大已经感到不够的领土;现在进行战争,则纯粹是为了掠夺,战争成为经常的职业了。[35]
他在《反杜林论》中指出:
每一次由比较野蛮的民族所进行的征服,不言而喻地都阻碍了经济的发展,摧毁了大批生产力。[36]
古罗马末期历史学家阿米阿努斯(325?-391年)通过北方蛮族收集匈奴人信息,其对匈奴人的描述:
“一种以前没有听说过的一种人,不知从地球的何处,如高山上的暴风雪般地来临,碰到他们东西都遭到抢夺破坏……”
“他们不守信用,绝不可靠,见异思迁,容易冲动,好像无理智的野兽一样,对于是非毫无判断力。”[37]
日本作家、《罗马人的故事》系列丛书作者盐野七生在其著作中引用了阿米阿努斯对匈奴的详细描述,称当时的西方蛮族都害怕匈奴人而称之为“蛮族”:
与其说他们是用两脚走路的人,不如说他们是野兽。他们骑在马上,用马背和两腿夹运生肉,不烧就吃。扁平的面孔上嵌着两只小黑点一样的眼睛,胡须稀少,个子矮小但体格健壮。他们栖息于森林,身上裹着用麻绳把多张鼠皮连在一起的衣服。这衣服从来不洗,一穿到烂,总是散发着恶臭。鞋子也是用麻绳缝合起来的未经鞣制的羊皮做成,难以行走,不适合长时间步行。也许因为这个原因,他们不管去哪里,干什么都是骑马。在战场上他们也极度讨厌下马作战。不过,骑在马上的匈奴人人马一体,就像钉在马上一样,可以发挥出惊人的突击力。
他们住在两轮牛车里,在车棚里吃喝、交媾、生子,也许因为在最本质的意义上他们是游牧民族,土地再肥沃,他们对耕地也完全没有兴趣。
连蛮族都害怕这样的匈奴人,而称之为“蛮族”。他们不但具有出类拔萃的骑马能力,还有在马背上一箭中的的高超技能。不过,在我看来,下面五项“无”字将他们区别于其他蛮族,这也是匈奴人强悍的原因:
一、无目的,无目的地。这就允许他们采用随机应变的战法。
二、对拥有房屋无兴趣。这显示出他们对财产和积累财富不感兴趣。但他们嗜好黄金和黄金制品。不仅是黄金,只要是发亮的,都喜欢。
三、无法律。因此,上面人的命令就是圣旨。
四、无家族守护神。这表现出他们没有家族观念,因而人质这种担保形式对他们不适用。
五、无确保未来食物的观念。只要有机会,不论何时何物,他们首先想到的就是抢夺。[38]
这些游牧民族又常常盲目地抢劫和毁灭一切的东西。一次侵扰即可以使几百个水草田化为灰烬和沙漠。进一步说,游牧民族不仅使中亚的无数城市和乡村变成了废墟,更使草原本身变成了赤地,因为无意识地为了取火而滥伐树木,终于使流沙扩大了它的范围。……过去的史学家常常把他们的数量估计得太高,毫无疑问,其原因是他们迁移得太迅速,而且极为凶残,使欧洲人感到极为害怕。……距他们首次出现已经过了两代人,虽然他们带来的恐怖仍然继续使罗马人感到瘫痪,……[43]
约尔丹斯在《哥特史》上描述匈奴人:
哥特人认为匈奴人是魔鬼的后代,没有人性,而且也没有语文。……他们的个性较为野蛮,对于刚刚出生的小孩子,都能加以虐待。……虽然他们外形像一个人,而其残酷则恰如野兽。[44]
美国历史学家在《全球通史》中记叙蒙古军队的残暴:
1240年夏蒙古人从其高加索根据地再次进攻俄罗斯南部,并于12月占领了俄罗斯古都基辅。蒙古人对当地居民极为残暴,当时一位僧侣记载说,幸存者寥寥无几,而且生不如死,他们“非常羡慕死者”。[45]
并记述所谓“成吉思汗”铁木真的言论:
“人类最大的幸福来自于胜利:征服你的敌人,追逐他们,夺取他们的财产,使他们的爱人流泪,骑他们的马,拥抱他们的妻子和女儿。”[46]
4、为什么要严厉批判满清?
我们有必要粗略地了解一下历史事实,满清入关究竟给中国带来了什么。
4.1、种族灭绝式的大屠杀
满清为建立和保障统治而进行的屠杀丝毫不逊色于蒙古:辽东大屠杀,济南大屠杀,大同大屠杀,扬州十日、嘉定三屠、江阴屠城、苏州大屠杀、南昌大屠杀、赣州大屠杀、昆山大屠杀、嘉兴大屠杀、海宁大屠杀、金华大屠杀、厦门大屠杀、潮州大屠杀,沅江大屠杀、舟山大屠杀、湘潭大屠杀、南雄大屠杀、泾县大屠杀……场场惨绝人寰,死者无不以十万百万记。几乎是军队进行到哪里就屠杀到哪里,罪行可谓罄竹难书。[84]
满清在各地都留下了血腥的种族灭绝式屠城记录,在辽宁、山东、山西、河南、江苏、安徽、江西、湖南、广东、四川、福建、新疆等省份制造了大规模屠城和大屠杀,其中四川人几被屠尽。“民无遗类,地尽抛荒’,“康熙六年,四川总督苗澄在奏疏中写道‘蜀省自屠戮以后,百里之内绝无人烟’”;“《清史稿·王骘传》记载,他在给皇帝的上疏中,提到‘四川祸变相踵,荒烟百里,臣当年运粮行间,满目创痍。自荡平后,修养生息,然计通省户口,仍不过一万八千余丁,不及他省一县之众’。”[85]清政府档案记载:直隶“一望极目,田地荒凉”[86],河南“满目榛荒,人丁稀少”[87],湖广“弥望千里,绝无人烟”[88]……
满清屠杀之惨烈情况,可参阅《满清入关屠杀了多少人及清军的性暴行》一文[89]。
4.2、惨无人道的沿海迁界
沿海迁界,就是满清政府为对付郑成功的抗清力量,在少数汉奸怂恿下,在东南沿海划定一个濒海范围(从濒海三十里左右,到濒海四十里、五十里、乃至到二三百里不等[90])设立界碑,乃至修建界墙,强制处在这个范围内的沿海居民迁移,并伐倒树木,使沿海地区成为无人区。1661年,清廷在多次颁布“禁海令”后颁布了更为残暴的“迁界令”:从山东至广东沿海居民内迁50里,“将所有沿海船只,悉行烧毁,寸板不许下水。凡溪河桩栅,货物不许越界。时刻了望,违者死无赦”。
“迁界起于闽,由闽而浙、而吴、而粤,沿海一带几无地不受其祸。”[91]史载:“(福建莆田县黄石千总张安)每出界巡哨只带刀,逢人必杀。……截界十余年,杀人以千计。”[92]“东起大虎门,西迄防城,地方三千余里,以为大界。民有阑出咫尺者执而诛戮。而民之以误出墙外死者又不知几何万矣。自有粤东以来,生灵之祸莫惨于此。”[93]播迁之后,又大起民夫出界毁屋撤墙,又令巡界兵割清,使寸草不留于地,“至是一望荒芜矣![94]然后就是大肆焚烧:“稍后,军骑驰射,火箭焚其庐室,民皇皇鸟兽散,火累月不熄。而水军之战舰数千艘亦同时焚,曰:‘无资寇用。’”[95]致民死过半:“令下即日,挈妻负子载道路,处其居室,放火焚烧,片石不留。民死过半,枕藉道涂。即一二能至内地者,俱无儋石之粮,饿殍已在目前……火焚二个月,惨不可言。兴(化)、泉(州)、漳(州)三府尤甚。”[96]1664年下令再内迁30里,原在界外的广东居民也要内迁:“甲寅春月(康熙十三年),恐迁民仍通海舶,续迁新会、番禺、顺德,东莞、香山(中山)五县居民。画界之事特严,其法先画一界,以绳直之,其间多有一宅而半弃者,有一室而中断者,溶以深沟,别为内外,稍逾跬步,死即随之。”[97]
长达20多年的沿海迁界对国计民生造成严重后果,包括界外弃为灌莽、渔业陷入绝境、迁民颠沛流离、赋税减少和百姓摊赔、对外贸易停顿、民众活动领域和地区受到限制、水利变成水害等,日军侵华时的三光政策的残暴程度也不及如此。迁界几乎使中国从世界上海岸线最长的国家之一变成了一个内陆国家。到康熙时才开始复界。
4.3、满清统治的殖民本质
英国马戛尔尼强调:“我们的许多书里都把汉族和鞑靼族混淆了,好像他们是一个民族。可是清君却在时刻关注着这权力的诞生地。”“……过去的一个半世纪也没有把乾隆变成一个中国人。”对满清王朝的闭关锁国政策,马克思评价道:“推动这个新的王朝实行这种政策的更主要的原因是它害怕外国人会支持很多的中国人在中国被鞑靼人征服以后大约最初半个世纪里所怀抱的不满情绪。由于这种原因,外国人才被禁止同中国人有任何来往。”[98]
仅以服饰为例,顺治、康熙、雍正、乾隆、嘉庆年间,面临不断发生的汉化趋势,这些统治者无一例外地都用苦口婆心地劝说统治阶层,并使用严令来禁止服饰汉化(汉服复兴),其目的和宗旨非常明确,就是针对汉族文化进行打压,避免本部族因汉化而淹没于汉人之中,维护其部族统治。详细史料可以阅读《汉服简考》中记述的满清皇帝语录一节。[99]
200年后,西方列强纷纷来到中国,“当满清这个老强盗被更强大的新强盗凭借武力打败之后,就惟有加倍地牺牲更弱的被征服者——汉民族的利益以求保存自己的掠食地位。”面对亡国灭种的危机,他们还说着这样的无耻字句:
文悌奏折称:“康有为立会倡始,名为保国,势必乱国而后已焉。奴才于其立保国会后,曾又与面言,恐其实生乱阶,令其将忠君、爱国合为一事,幸勿徒欲保中国四万万人,而置我大清国于度外,而康有为亦似悔之。”[100]
戊戌政变后清廷宣布康党的罪状之一便是:“又闻该党建立保国会,保中国不保大清,殊堪发指”。
慈禧颁布上谕称:“昨据奕劻等电呈各国和议十二款,大纲业已照允,仍电饬该全权大臣将详细节目悉心酌核,量中华之物力,结与国之欢心。既有悔祸之机,宜颁自责之诏,朝廷一切委曲难言之苦衷,不能不为尔天下臣民明谕之。”[101]
慈禧颁:《光绪二十六年十二月二十六日内阁奉上谕》
对于满清的民族压迫、殖民统治性质,梁启超曾在《戊戌政变记》记述:
然则满政府竟无一政策乎?曰:亦有一焉,练兵也。虽然,彼其练兵之宗旨又别有在焉?一曰练旗兵以压汉人,二曰借俄兵以敌各国。昔有某国公使谓淳亲王曰:“中国之兵力如此不足以挡万国之卫,宜早设法矣!”淳亲王曰:“我国之兵为防家贼而已,非为御外侮也。”某公使喟然而去。盖“防家贼”三字实为满洲全部之心事,彼一切新策皆从此三字演出也。故刚毅尝语人云:“我家之产业,宁可以赠之于朋友,而必不畀诸家奴。”朋友谓于俄国,家奴谓汉人也。[102]
梁启超《论西后及今政府将来之政策如何》
5、先进亡于野蛮:蛮族破坏之故
5.1、为什么先进的华夏会亡于满清?
这个问题很复杂,需要进行专门的、系统性的研究,我只谈点粗浅见解。除了前面提到的道德解构(3.3节所述晚明个性解放和私己主义时尚),知识分子、官僚、富商道德沦丧,华夷之辨的被漠视,中国军队大量叛变、投降满清、屠杀同胞等,都是非常重要的原因。故而网友一道闪电说,泛滥的自由主义思想是明亡的重要原因(这种泛滥的极端式自由主义在当代中国也比较盛行)。可以说,当时的明朝即将迎来文化、科技、经济等社会各方面的大发展,中华文明正值转型阶段,如蝴蝶尚待化蛹,因而显得虚弱。除此之外,小冰河气候也是一方面原因(非决定性原因)。
需要特别指出,清军的反人类特性,令反抗者不寒而栗:清军在各地以全城百姓性命为要挟,迫使正直之人增添如山顾忌,这是造成许多明遗民的重要原因之一。对此,杜车别说:“他自己可以不怕死,甚至他自己的家人,他也可以不顾惜,但如果是一城的人,一整个地区的人,几十万的人,乃至几百万的人的性命,他还能不考虑不顾忌吗?……对于反抗满清暴行的人来说,他们又怎么能置这片土地上同胞的生命于不顾呢?”
由此可见,这类沉重的、系统性的历史问题显然不是“被灭活该”的无耻滥语能概括的。